【热门】心得作文锦集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得作文 篇1星期五,我们鱼洞四小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远足活动。早上,同学们穿好校服,配戴好红领巾,满怀喜悦地走向远足目的地巴文化公园。
我们欢欢喜喜地走在巴文化公园的路上,激动不已。可走着走着就感到又累又渴。张老师看着都心疼,可她相信,我们一定能坚持下来。大声地鼓励着:“同学们,加油!坚持!努力!胜利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听了张老师的话,我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奋勇向前。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眼看巴文化公园就在不远处,可我却要坚持不下来了。在一旁的伍彦晓说:“孙婉甯,加油啊!一定要坚持到底呀!”这时,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同学的关心让我又来了劲。我立刻打起精神跟上队伍。走了近一万米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巴文化公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很累,但是到了目的地时,我们却顾不上劳累,开心地奔向草坪,铺上垫子,拿出好吃的面包,开心地吃了起来。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分组表演了节目。还玩了“爱的抱抱”的游戏。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很开心,谁也不想out.。我们都在想,如果一直玩游戏那该多好!玩完游戏后,我们拍了集体照。虽然之前走得很累,可是大家玩得却很快乐。
一次又累又快乐的远足,让我们收获很多。我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参加下一次远足。
心得作文 篇2读《卖米》心得
夜已经深了,指针指向十一点,妻儿已睡。黑夜仿佛扭了开关,一切喧闹归于平静。明天周末,今天可以睡晚点,心里记挂着白天来不及读的《卖米》究竟是如何一篇好文章,竟是迫不及待了。
搬把凳子到阳台,打开灯,米黄色的灯光便铺下来。翻开《卖米》的文章,上面赫然是蒋国平局长的批示,他一口气读完,想必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我也是一口气读完,没有停歇,因为这真是一篇好文章。读完才知,文章背后的故事更是精彩感人。读的过程,像是在听故事,或是在看连环画。文风朴实,叙事流畅,干净清爽,不含一点杂质。文章中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背后花絮”,才是感人至深之处。
主人公既可怜,又可叹。既可悲,又可惜!英年早逝,飞花过早的飞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飞花飘然去,精神永留存。寒梅独傲雪,勉励后来人。
一个从大山深处飞出的金凤凰,却在涅槃之后只是短暂的绽放便凋零了,生命如此脆弱,红颜何以薄命。反观自己的生活环境,怎能不汗颜,怎能不珍惜,怎能不努力。
飞花虽然飞了,但她的香魂仍在,寒梅精神仍在。
主人公比我大五六岁。
主人公的贫苦家境,我虽没经历过,但其中的艰辛却是能体验得到的。
它让我想起了很多童年的记忆。不过是少了些艰辛,多了些朴实的幸福和快乐。
我的老家也在农村。童年和小学都是在那里度过。忙碌的夏收麦场,不高的屋檐围墙内,是铺天的麦秸,堆得高高的草垛;采收棉花的忙碌时节,则更多地是喜悦,大人们身上挎一个斜布口袋,将一朵朵可爱的白色摘下放入,积少成多。棉花是经济作物,收了以后可以卖掉,换取“不少”的钞票,补贴家用,是一家人重要的“嚼裹”来源。还能购买化肥、种子、农药,为来年的丰收做好准备。这些童年往事虽已过多年,但仍然斑驳的留在记忆里,只是没有张培祥那令人洒泪的卖米经历的艰辛。但这,足以使我真切还原文中那卖米的赶场画面,足以让我体会个中苦涩滋味。
家境困难,生活不易,却成了主人公张培祥奋斗的理由;多病的父亲,患病的母亲,也成了主人公张培祥奋斗的动力。
小时候,也曾跟随母亲收割过小麦,也曾向贩子们卖过小麦。那时候小麦似乎是万能的,可以换面粉,可以换针头线脑,甚至可以换一张观看农村“耍把戏”的门票。
小时候,父亲很忙,每隔两天骑一辆自行车到二十公里外的水电站上班,遇到发电的时候,几天几夜回不来。这时候,如果赶上农忙,那就是我母亲一个人的事情了。如果天气晴朗还好,如果遇上下雨天,那真是令人着急欲哭了。那时还小,回忆有些模糊了,但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却是最清晰的。现在能想起来的,除了那些农田里人们收割小麦采收棉花忙碌的画面,就是母亲忙碌的身影了。
小时候,我也曾跟随母亲卖过棉花。不过那时太小,帮不上忙,只能坐在堆着两大包棉花的独轮车上,由母亲推着,去往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卖棉花。但那时,我是高兴的,因为不懂事,只知道坐在棉花包上很软很好玩,还能看沿路的野花野草,重要的是,母亲去卖完棉花还会给我买糖吃。但是那时哪里会想到,那两大包压紧的籽棉花足有一百几十斤,加上我的体重,坑坑洼洼的土路有多么不好走。
到了棉花收购站,一样的是贩子在收。而且只有一家,没有《卖米》里许多的贩子。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克扣斤两。母亲把棉花推到贩子面前,贩子们一只手捏起几粒棉花,另一只手去拉棉花的丝,看丝的长短,来判断棉花的质量。不过这只是“卖家市场”,他们只是做做样子,不管丝的长短,总会想办法说这棉花丝不够长,质量一般,卖不了高价;试完丝的长短,贩子将手伸进棉花包的中间,来看棉花的湿度,也是防止人们往棉花里掺水压重。棉花湿度这东西,没个仪器测量,也是由他们说。
过了这两道关,贩子就开始称重结账,卖棉花的就是羔羊,你争两句也没用,他们就此一家,爱卖不卖。但是最终还是领到了为数“不少”的钞票。毕竟,棉花比小麦值钱。
母亲是勤劳的。
那时候农村都是按一家人的人口分配田地的,我们一家四口的田,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耕种收割。有时还要给爷爷奶奶的田里帮忙,父亲只是在水电站不发电和最农忙的时候才会回家里搭把手。最清晰的画面就是母亲开大型农用三轮车收割庄稼、运送粮食的情景。除了田里的庄稼,母亲学照顾我和弟弟,管理家里小卖部的经营,几乎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后来不种田了,我和弟弟长大了,母亲盘掉了小卖部,到父亲单位附近开起了小餐馆,后来想想,这一点都不比种田轻松。为了节约成本,不去雇佣工资高的厨师,母亲亲自上阵。天不亮就要去远处的场集,赶集进货买菜备料,天天忍受油烟的熏呛,夏天火炉的烫烤,那时我还不大懂事,只是知道滋味不好受,但是没有深切体会到其中的辛苦。母亲的左手非常厚实,胳膊也很有力,我上高中时,掰手腕都不是她的对手。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常年颠勺练就的,真是不易啊。
母亲现在总是腿疼腰疼,其实我很清楚,那是年轻时种田和开餐馆过度劳累造成的后果。每想到此,总是觉得心里很难受,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买些好点的药,多给她打电话,经常回家看看,和弟弟经常劝她不要再这么忙里忙外,注意休息。
人们往往不喜欢懒惰的人,而喜欢勤快的 ……此处隐藏3587个字……少的。我觉得会不会换位思考是你人缘好坏的关键。这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于丹说《论语》是最朴素,最温暖的简单道理,于丹也用最朴素的言语为我们讲解了孔夫子历经杏坛讲经、雪宫施教﹑泰山登临﹑齐国闻韶中悟出的《论语》。
而我也用及其朴素的语言写下了我的点点感悟,与其说是感悟,倒不如说是启发。比起于丹,我体味的太少太少,谈起《论语》我也只能说一知半解,但于丹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会成长。”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会慢慢去感悟这些“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道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这些温暖的简单的道理连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谢《论语》!感谢于丹!
心得作文 篇89月26日,天空上漂浮着几片孤零零的云彩,太阳很晒,我们要去军训了。
我们遇见了我们的教官,他的皮肤黑黑的,明显是在阳光下晒过很久,他的眼睛很有神,像会说话一样。
他很严格,在做任何训练时都不许我们动一下,但有时候他又很可爱,会和我们开玩笑。
我们还一起定制了一个响亮的班级口号:四五四五,永不落伍!四五四五,超级威武!我们还学会了许多威风的动作……
一眨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军训也过去了,但那响亮的班级口号依旧在我们的心中回响……
在军训中,完美非常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注意细节,才能成功完成,教官很辛苦,喊了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由于我们动作不规范,教官必须一点点的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指导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军训这几天里,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教官还教会了我们严于律己,不怕困难,要勇于挑战自己。
在小学六年,我们要用军事精神去度过困难,用梦想创造可能,用知识报效祖国,用严谨创造辉煌,用乐观面对低谷。
心得作文 篇9一直以来,我都怕教作文。常常教观察,学生不善于观察;教积累,学生厌烦积累;教修改,学生惧怕修改。在许多学生看来,写作文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不想写,也因为没东西可写。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便去抄袭,瞎编,于是许多作文就成了假话、空话、废话的聚集地。
所有的这一切只因为田玉老师而改变。他的作文感知训练课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不如听几节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来得实用。我尝试按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习作,只短短一个学期,学生的习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究竟妙在哪里?
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才发现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是由人而文,我的作文课是由文而文。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都写了些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新颖,表达是否通顺流畅,文字是否优美生动,至于学生是怎么写出来的,从来不去深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以为教作文就是教文字表达,从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的习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实践脱节,作文课枯燥无味,我教得累,学生也学得怕。
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从训练人的感知开始,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生活中的人、物、情、景。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是“手”的事情,还是眼、鼻、耳、口的事情,各个感官分别承担起的重任。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知,积累每一次感知都是习作的一部分,感知过程就是习作的过程,感知多了,习作原材料也就多了。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我们常说“留心处处皆文章。”那么如何留心呢?还是靠多感官全面细致地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只要可以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从人的真情实感出发。学生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用心感受,写的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通过感知把枯燥的作文形象化,作文成了可看,可听,可闻,可触,可尝,可感的形象。
自从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我在习作课上对学生引导也更有作为了,学生也一改往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我常常把一粒糖果,一个桔子,一个鸡蛋……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感知物品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结构、质地等。或是组织学生玩游戏,举行一场比赛,引导学生感知活动的过程。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关注人的感觉,充分挖掘对人,物,情,景的感知,再把感知的内容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即是作文。经过反复的感知训练,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渐敏锐起来,感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和思维能力训练博大精深,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已经很受用了。
心得作文 篇10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
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北岩堂诗词网 www.beiyantang.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