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得作文三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关于好的结构,可以多研究历年考研真题,可以发现,基本上是3段结构
其中第一段的种类有:描述图表,阐述当前现象,描述卡通3类,另外观点态度题没有考过,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主要是正反,或反正2方面观点的描述,说明你同意的哪种观点.
第2段的种类有:阐明意义,阐明原因,另外观点态度题,也是要你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第3段的种类有:改进措施,及趋势预测.
每一段的写法都可以有固定的句势,这个要熟练掌握,其实不难,每段的写法总结个2种,也就20个句子左右,着就解决了结构问题.
(2)关于闪光词汇,一,我们可以在我们以上所说的段落句势中填加,毕竟这是我们要熟练掌握的.二,我们应当掌握考研常用词汇的替代,最烂的词就是 imporant,very,also等等,必须掌握5种以上的表达方法.三,不是太重要,自己挑几个比较喜欢的单词,考试时候能运用就运用.关键是闪光词汇建议的前2点,只要你准备好,考试时候是一定可以用上的.
(3)关于有意义的对事物的看法,这东西属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方面,需要长期磨练,考研时候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关键在于考试时候 不要匆忙下笔,展开思维,多方面思考.当然这涉及词汇量的问题.
因而我们可以发现,三点要求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前面2点,这样的话,20分的大作文上个及格分12分是绝对不是问题的.
另外,我觉得大家复习作文时候最好拿真题的范文作为我上面所说的前2点练习,可以看看真题作文的范文基本上也就这样的,只是它的第三点做的比较好.我不赞成压题,毕竟压道的概率比较小,还有就是那些压题作文的范文的思想方面即第三点未必比我们考生考虑全面.真题出题是有套路的,我们按套路来,分为三段,每段怎么写,基本上一看到作文题,文章大概的脉络就清楚了,然后做阅读时候遇到好的单词留意一下,也是未尝不可的方法.
小作文,就那么十多种,多看看,知道每种应用文应该怎么写就行.
最后,考试时候一定要书写规范,卷面工整,这大概能有2分左右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三年级下学期,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论语》。最开始我们读的是“快乐国学”里的《论语》篇章,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感觉既新奇,又懵懂。但是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理解程度就越来越深入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你读完一本好书,一定深有感悟,但当你再次品读,就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和收获。这一则让我深受感染,我认为《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呢!
在生活当中,《论语》里所说的话还能派上用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和我一起同行的人里,必定有优点值得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在学校里,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需要学习,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则要引以为戒。
在四年级里,我们又开始品读“中华经典藏书”里面的《论语》。以前的学习有故事和译文,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它;而现在的《论语》内容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奥。
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多读、读顺畅,然后仔细结合文字注释来慢慢理解句子的意思。渐渐的,我不用看注释和译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外出,要跟父母打声招呼。其中还有一则让我感触很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碰到贤人,就向他看齐;看不见贤人呢?那就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在读《论语》的这一年里,我从懵懂到慢慢喜欢上它,也学会了许多道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孝顺,要有礼节,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诚实,说话要讲信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要宽容大度,有爱心……
我们将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学习《论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一直以来,我都怕教作文。常常教观察,学生不善于观察;教积累,学生厌烦积累;教修改,学生惧怕修改。在许多学生看来,写作文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不想写,也因为没东西可写。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便去抄袭,瞎编,于是许多作文就成了假话、空话、废话的聚集地。
所有的这一切只因为田玉老师而改变。他的作文感知训练课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不如听几节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来得实用。我尝试按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习作,只短短一个学期,学生的习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究竟妙在哪里?
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才发现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是由人而文,我的作文课是由文而文。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都写了些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新颖,表达是否通顺流畅,文字是否优美生动,至于学生是怎么写出来的,从来不去深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以为教作文就是教文字表达,从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的习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实践脱节,作文课枯燥无味,我教得累,学生也学得怕。
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从训练人的感知开始,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生活中的人、物、情、景。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是“手”的事情,还是眼、鼻、耳、口的事情,各个感官分别承担起的重任。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知,积累每一次感知都是习作的一部分,感知过程就是习作的过程,感知多了,习作原材料也就多了。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我们常说“留心处处皆文章。”那么如何留心呢?还是靠多感官全面细致地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只要可以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从人的真情实感出发。学生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用心感受,写的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通过感知把枯燥的作文形象化,作文成了可看,可听,可闻,可触,可尝,可感的形象。
自从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我在习作课上对学生引导也更有作为了,学生也一改往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我常常把一粒糖果,一个桔子,一个鸡蛋……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感知物品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结构、质地等。或是组织学生玩游戏,举行一场比赛,引导学生感知活动的过程。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关注人的感觉,充分挖掘对人,物,情,景的感知,再把感知的内容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即是作文。经过反复的感知训练,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渐敏锐起来,感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和思维能力训练博大精深,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已经很受用了。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北岩堂诗词网 www.beiyantang.com 版权所有